2010年12月21日

歐元貨幣體制不完善 專家提2大錯誤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歐元貨幣在設計時,或許就已存在著天生的缺陷:因為歐元有著一個共同的央行,但沒有共同的財政部。鑒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的本意是在不締結政治聯盟的條件下,創建一個貨幣聯盟,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各國政府當時自信認為,如果歐元陷入危機,他們也有能力克服。

然而,事後來看,可以發現歐元被設計時並沒有意識到的一些其它缺陷。這種本意是促進趨同的貨幣,卻導致了分化。這是因為,不僅公共部門會出現失衡,私人部門也會出現。

歐元問世後,商業銀行可在歐洲央行(ECB)的貼現窗口,為自己所持有的政府債券進行再融資,而監管者認為這些債券是無風險的。這使得各國間的利差縮小,進而推動了較弱經濟體的房地產繁榮,削弱了它們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受到統一後副作用影響的德國,不得不勒緊褲帶。工會同意在工資與工作條件上做出讓步,以換取工作保障。而分化由此出現。但銀行繼續大量買入較弱國家的政府債券,一邊從仍然存在的微小利差中牟利。

然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於2008年10月破產後,各國政府被迫承諾將不允許任何其它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倒閉,缺乏一個共同財政部的問題由此突顯出來。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堅稱,歐洲各國政府應該為本國金融機構提供擔保,而拒絕採取一種泛歐洲的措施。有趣的是,直到2009年,當希臘新政府公開宣布,上屆政府謊報數字、赤字遠高於披露水準的時候,各國之間的利差才開始擴大。這正是歐元危機的肇端。

歐洲正在對缺乏共同財政部的問題進行補救:首先是制定了希臘紓困方案,再啟動了一個臨時應急安排,但預估此機制將成為永久性。但儘管如此,歐元仍存在其它弱點。政策制定者面對的不僅是貨幣危機,同時還有銀行業危機和宏觀經濟理論危機。

報導指出,歐元區金融當局犯了至少2個錯誤。首先,由於擔心引發銀行業危機,歐元當局決心避免讓當前未償付的主權債務出現違約或折價,因此決定以犧牲納稅人利益為代價,保護那些資不抵債銀行所發行債券的持有者。這在政治上是無法接受的。將於2011年春季選舉產生的愛爾蘭新政府,必將否定目前的安排。第2個錯誤是,因為援助方案較高的利率水準,使得弱國不可能提高其相對於強國的競爭力。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怨懟情緒可能加劇,歐元破壞歐盟政治與社會凝聚力的風險也實際存在。

但上述2個錯誤都是可以糾正的。就第一個錯誤而言,除了向政府提供貸款,還應該用應急資金向銀行體系注資。這將減少相關國家的赤字,且如果銀行業體系的資本結構得到恰當的調整,這些國家將可以更快地重新進入市場。注資之事宜早不宜遲,而且整個歐洲範圍的協同行動要強過各自作戰。如此一來,便可締造一種歐洲監管機制。相較於控制各國財政政策,在整個歐洲範圍內對銀行進行監管,對國家主權的干涉更少。

至於第2個問題,紓困方案的利率,應降至歐盟自身能夠借到錢的水準。這將有利於培育一個活躍的歐元債券市場。

上述2個變化或許不足以讓需要紓困的國家脫離困境,或許還需要一些其它措施,比如主權債務折價。

無論如何,歐元區都需要付出更激進、更具指標性的努力,來終結目前的不確定性,並在未來為歐洲各家共同機構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援。同時也必須保護歐洲央行,並確保其維護強勢歐元的可信性和獨立性。

前德國外交部長Frank-Walter Steinmeier與前德國財長Peer Steinbruck共同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歐元區必要的解決辦法應該是多種措施同時並行:讓債券持有者的債券貶值,為穩定的國家提供債務擔保,在中期內有限度推出泛歐洲債券,並伴以更協調一致的財政政策。這些措施只有結合起來才管用;單獨採用任何一個都不會恢復其穩定性。

例如,必須讓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債券持有者手中的債券價值縮水,同時也必須確保西班牙和義大利等有償付能力的成員國,不會被拖入金融投機的惡性循環。

他們認為,在拯救歐元方面,德國應努力宣導加強、而非減弱歐元的一體化。目前正是彌合歐元區金融與政治一體化差距的好時機。德國應支持此想法,但前提是在其它領域的政策更加一致。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歐洲推進了經濟一體化,卻將政治一體化無限期推延,如今看來,此作法是不正確的,只會增加更多的難題。這意味著,只有配合以深遠的政治改革,歐元債券才能取得成功。這就要賦予歐洲機構權力,收緊對財政和經濟穩定的管控,設立共同的最低薪資標準和福利政策,並徵收資本稅和公司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