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申請資料

留學獎學金雖然無需參加考試,但申請學生得提出書面資料供評委進行初審。每年的備審資料內容可能都有些許變動,但大同小異,詳細內容請看簡章。獎學金分為甲類和乙類兩大項。甲類適用於在申請獎學金的時候,仍未取得無條件入學許可的學生;乙類是提供目前正在就讀或在申請日之前已經取得無條件入學許可的學生申請。

我是甲類選赴北歐地區的申請者,所以乙類的部份我也沒有心得可以提供就不多介紹了。其實選擇申請學校地區的時候挺掙扎的,因為我同時投了芬蘭跟荷蘭的學校,如果照簡章上寫的,荷蘭算一般地區,芬蘭算特定北歐區域,這兩個區域之間是不可以互相轉換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窘境真是折騰死人了。後來我還是選擇申請北歐區,一來考量到自己去荷蘭的機率實在偏低,畢竟實際面的經濟問題(學費一年EUR12500,不含生活費)無法克服,就算拿到入學通知也是難以成行。二來,因為北歐區的錄取人數很少,我猜應該是競爭者稀的大利多,就賭一把看看能不能拿到吧。三來,我覺得自己申請上芬蘭學校的機率大過於荷蘭。以前在IDI的兩個同班同學,都靠著UID的紮實訓練和好名聲拿到Aalto的入學機會,我想自己應該也有差不多的條件可以說服教授們收我吧?

無論是甲類或乙類,最主要的審查資料都是研究計畫。簡章上有詳細規定研究計畫的內容及格式,因此重點就會放在研究主題上面了。像我因為連碩士班的課程裡面要學啥都還挺模糊的,不像申請博士班的學生,碩士都已經把研究主題做好了,當然可以洋洋灑灑弄篇看起來像樣的研究計畫不成問題。好吧,只能選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來作。幸好大學的時候寫過畢論,基本的論文架構跟寫法不成大問題。我作的主題是通用設計,這一個在台灣社會被討論到爛掉的領域。既然爛掉,幹嘛還寫? 我心想,北歐設計的基本理念是"user-center design",這個概念跟通用設計其實蠻有關連的,而且通用設計還可以東扯西扯到一些其他的領域,例如Service design或者Interaction design等等,不僅僅是老掉牙的Product design。

我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計畫寫法是不是正統學術派的形式,所以在此僅供參考。我先翻了不少通用設計為主題的相關書籍,整理出裡面的共同觀點之後,選出一到兩項作為主要立論點。研究背景是結合台灣跟在瑞典的生活經驗,然後將台灣目前社會發展(例如高齡化)情況和通用設計發展的困境作整合說明之後,利用主要立論點說明我未來在碩士班的研究會如何發展,接著導出兩到三個子立論點再行闡述。說穿了,這份研究計畫內容其實挺廣泛的,沒有很明確的研究領域跟重點,一看就知道是個沒經驗的小朋友寫的。但還是希望老師買我的帳。

除了研究計畫之外,其他的備審文件都不是太難準備。但只有學校世界排名這份資料是讓潔西小姐傷透腦筋的。提交初審資料的時候,需要附上三間申請學校的排名資料。只有申請上了三間學校,教育部才會給你獎學金,否則申請者需要再提出後來申請上的學校,世界或專業領域排名比初審資料上的學校優秀,才有可能拿到獎學金。

設計類的學校常常因為每間的研究取向不同,通常是沒有世界排名的。常常聽到的US News、Times、Business week這些作學校排名的機構,通常都只針對藝術和設計學群之外的系所作排名,因為藝術跟設計是認知上非常主觀的學門,很難用客觀條件(論文發表數、得獎數、有多少比率的畢業生進入世界百大公司之類的)去評斷。加上設計業界錄取面試者的第一要件並非學校排名跟名氣(這跟理工科就有很大落差),是看你的創作風格跟理念是否和公司取向相同。

Aalto雖說前身是大有名氣的Taik,但因為現在脫胎換骨變成Aalto,申請的時候就非得提供Aalto的排名資料不可。對一個創校才兩年的大學來說,那可能是非常恐怖的排名數字,大概都在全球一兩千名左右吧,而且還是沒什麼公信力的機構才有這樣的資料。加上芬蘭教育體系裡面不排名,所以要找到Aalto是一個有名氣值得老師給獎學金的學校,挺難。但是我後來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Taik的排名也附上去,然後註明目前的Aalto design school=Taik。大概這招見效了,就這樣也闖過了初審進入複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